依据恒州诚思发布的车身域控制器 MCU 市场报告,该报告全面且深入地阐述了车身域控制器 MCU 市场的整体状况。不仅对市场的定义、分类、应用场景以及产业链结构进行了细致剖析,还深入探讨了相关的发展政策与规划、制造流程以及成本构成。同时,报告对车身域控制器 MCU 市场当前的发展态势以及未来的市场走向展开了深入分析。并且,从生产与消费两个维度,精准剖析了该市场的主要生产地区、主要消费地区以及核心生产商。
车身域控制器 MCU 是一种符合 AEC - Q100 车规标准、集成多路 CAN/LIN 以太网接口、大容量 Flash 与 SRAM、具备 ASIL - B~D 功能安全等级的高性能微控制器。它负责在车身域内集中管理车灯、门锁、车窗、空调、座椅、网关等所有低速 IO 与负载,通过实时操作系统和 AUTOSAR 软件栈实现跨 ECU 的协同控制、OTA 升级及整车电子电气架构的域融合。其上游主要是半导体设计和晶圆制造企业,下游主要是整车厂及汽车电子 Tier1 供应商,毛利率大约为 32%。
YHResearch 调研团队的最新报告“全球车身域控制器 MCU 市场报告 2025 - 2031”显示,预计到 2031 年,全球车身域控制器 MCU 市场规模将达到 41.4 亿美元,未来数年的年复合增长率(CAGR)为 13.6%。
YHResearch 头部企业研究中心的调研表明,全球范围内的车身域控制器 MCU 生产商主要包括英飞凌(Infineon)、恩智浦(NXP)、瑞萨电子(Renesas)、微芯科技(Microchip)、意法半导体(ST)、豪威科技(Omnivision)、德州仪器(TI)、高通(Qualcomm)、兆易创新、国芯科技等。在 2024 年,全球前十强厂商占据了大约 68.0% 的市场份额。
从产品类型来看,目前算力/存储:200 - 400MHz 是最主要的细分产品,占据了大约 41% 的份额。从产品应用而言,目前轿车是最主要的需求来源,占据了大约 74.4% 的份额。
主要驱动因素:
智能汽车和电动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。
车身电子功能集成化趋势增强。
整车厂对降低成本和提升能效的需求。
主要阻碍因素:
MCU 供应链周期长。
车规级验证门槛高。
国产替代过程中存在技术壁垒和客户认证周期长。
行业发展机遇:
域控制架构将逐步替代传统分布式架构,推动高性能 MCU 需求。
车企加快电子电气架构升级和国产 MCU 厂商技术突破将带来更大市场空间。
领先企业介绍:
Infineon:英飞凌科技的 AURIX ™ 32 位 TriCore ™ 微控制器旨在满足汽车行业在性能和安全方面的严苛要求。AURIX MCU 基于多达三个独立的 32 位 TriCore CPU,为各种汽车应用提供了理想的平台,包括内燃机控制、电动汽车(EV)和混合动力汽车(HEV)、变速箱控制单元、底盘控制、制动和动力转向、安全气囊、车联网以及高级驾驶辅助系统(ADAS),从而支持自动驾驶、清洁能源和互联汽车的发展趋势。基于 AURIX TriCore 的产品还具备工业、自动驾驶汽车(CAV)和交通运输行业所需的多功能性,在优化的电机控制应用和信号处理方面表现出色。丰富的产品组合提供丰富的内存容量、外设组合、工作频率、温度和封装选项,并且所有产品均具有跨代高兼容性。